清朝末期爱国文人对大清“国旗”态度不一

到了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李鸿章领衔出使欧美的时候。

龙旗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仪礼道具:“未初,邮船高揭龙旗及头等钦差大臣旗,展轮驶出吴淞口。

炮台暨中西各兵舰,亦共鸣炮送行。一缕轮烟,遂指香港海程进发。”

清朝末期爱国文人对大清“国旗”态度不一

首站到了圣彼得堡,“火车甫停,中国驻俄使馆中诸随员,共祗迎于道左。

俄京尹则先就车站高悬国旗,并派乐工及兵士恭待”。

可是,李鸿章不住公务旅馆,却住进了一个名叫巴劳辅的富商家。

这位富商在他家楼额上,高高挂起一幅李鸿章像,“入其堂,则四壁高悬中国黄龙旗。

窗门屏障间皆悬中华文字,又皆吉祥颂祷语。”

(蔡尔康等:《李鸿章历聘欧美记》)且不论李鸿章此行有什么结果,至少说明。

至迟到19世纪末期,无论公私场合,龙旗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并使用。

龙旗商用:招徕生意的商业幌子

三角黄龙旗色彩鲜艳、形制特别,很易于辨识。

商人大概是最早敏锐地意识到龙旗“无形资产”的一个群体。

早在大清国官员自己还没意识到龙旗的象征意义时。

一些贩卖中国产品的商人已经开始借用龙旗进行广告宣传了。

张德彝第一次随使出访西方列国时发现,有些商人为了标识货品产地。

往往悬挂龙旗,以作招徕。同治五年五月十八日(1866年6月30日)。

张德彝等人到荷兰动物园参观,“园主约饮午酌。

忽见一楼上插大清龙旗,即往观之。

楼中多中土暨东洋诸岛土产,万货云集,无美不备。”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闪电博客-科普知识-常识技巧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http://www.tuosiweiyingxiao.cn/post/148339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、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邮箱1922629339@qq.com,我们将按你的要求删除

上一篇 2020-10-01
下一篇 2020-10-01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