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民国时期身份证 无照片仅仅靠指纹识别

江西近日发现了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,上面的指纹认证等信息让网友惊呼中国第一代身份证的技术先进性。那么,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身份证,又与今天的身份证有哪些不同呢?

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,是现代人出门或办事所必备的物品之一,可以说,没有身份证,我们几乎寸步难行。在中国古代,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,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。朝廷只给官员发放一种类似身份验证的物件。比如,虎符、免符、鱼符、龟符、龙符、麟符、牙牌、腰牌等,都属于等级身份证,此即《新唐书·车服志》(卷二十四)上所谓,“以明贵贱,应召命。”这一类身份证中,数鱼符最为典型和流行,使用的时间亦久。后来武则天当政时,一度废鱼符为龟符。虽然形式改变了,但作为身份证的功能是一样的,并没有改变。

随着时代的变迁,明代身份证的用处不仅局限于官员们,并开始向中下层发展了。据明人陆容《蔽园杂记》载: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,“凡在内府出人者,无论贵贱皆悬牌,以避嫌疑”。

揭秘民国时期身份证 无照片仅仅靠指纹识别

严格来说,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,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,始于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,当年,宁夏制定了“居民证制度”,这就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。

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,于民国三十五年(1946)国民***颁布了《修政户籍法》,明确提出“已办户籍登记之地方得制发国民身份证,同年6月,行政院颁布了《户籍法实施细则》,对国民身份证的有关事项作出了具体规定。凡年满18岁以上的中国公民,不分男女,都应颁发“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”。未满18岁,自动请求者也可以准予发给,现役军人则不填发。

民国时期的身份证与今天的身份证不同,虽然当时已有摄影,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经济能力照个人的身份证照片,自然也就没有“身份证标准照”。但民国的身份证也有其科学和实用的管理特点。如采用了一些因素来强调和彰显身份证的唯一特性。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,用不同的指纹记录来标识每个人终身不会磨灭的信息,这样,我们就看到了有趣的一幕:左右手五指分别从大指开始顺列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,用斗和簸箕来标识。想想看,只要伸出双手,数数您的簸箕和斗,就什么都清楚了,不怕您耍赖。不过,细究一下,还是有漏洞的,茫茫人海中,斗和簸箕对应相同的人绝对不在少数。

民国身份证的另一个特点是详细标注了私人信息:教育程度、工作地点、配偶姓名、从事的职业等。这与当今的身份证不同,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,详细地标识个人资料,有利于快捷而准确地核定信息情况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闪电博客-科普知识-常识技巧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http://www.tuosiweiyingxiao.cn/post/152910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、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邮箱1922629339@qq.com,我们将按你的要求删除

上一篇 2021-11-25
下一篇 2021-11-25

相关推荐